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戀上社交媒體

戀上社交媒體

(刋於 AM730-am77 - 2013年11月14日)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1308

可以說是戀上,也可以說是中毒。每天大約有數以億計的網民在網絡上利用社交媒體在閒聊,當然也有人在經商,甚至推動政治運動。社交媒體令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但同樣令真實的人際更加複雜化。文:方保僑


舉一個例,早前政府公布免費電視牌照結果不久後,因為「香港電視」名落孫山,有網民在Facebook上派了一個叫「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的專頁,數天內已經有四、五十多萬人參加,比起「學民思潮」辦了一年多的專頁的十七萬粉絲、《蘋果日報》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專頁也只有廿六萬粉絲還要多,成績令人咋舌,更引發了十二萬人上街遊行,爭取發牌。有網民說,四、五十萬粉絲可能有灌水的成分,筆者卻認為,這樣的速度連灌水也來不及,反而是政策觸及了香港網民的核心價值,才作出了如此有感情的脊椎神經反應。

PSY歌曲MV30億人觀看
國際上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數字更是驚人,例如全球最紅的音樂短片《Gangnam Style》,在YouTube上單是主打歌在一年多已經有十七億人觀看過,PSY另一首歌《Gentleman M/V》短短六個月也有五億人收看過,他個人的短片加起來應該有三十億人次觀看過,這個不可思議的數字打破了很多神話,甚至有人認為他將整個YouTube神話也打破了,因為以後就算有歌手的音樂短片有過百萬點擊率,是否也不值一提?

名人明星愛微博
Facebook在社交媒體當然是所向披靡,但在內地的話,除非你是漫遊用戶,或者在重點城市內的酒店,以遊客身份才能使用。所以在內地仍是微博為主打的社交媒體,也深得一眾名人明星的愛戴。有趣的是,這些名人在Facebook上的帳戶通常也隱藏得很好,一般人很難找到他們,找到也未必願意與陌生人交友,但在微博上卻暢所欲言,彷彿不知道全世界也在看著他在說話,其實微博的帳戶有點像Facebook的粉絲專頁,任何人也可以隨便觀看,所以除了一般用家外,其實非常適合明星一族,讓粉絲們在網上追星,但大前提網上留言,還是要慎言。

開餐相機先食
不止在香港,現在全世界也有一個怪現象,每每在用餐前,不是叫各人起筷,而是叫「相機先食」!對,很多人在餐廳、野外甚至家中,總要用相機為食物拍照後才開始用餐,之後再放上「開飯喇!」與其他人分享,但近來大家已經等不了,拍完照已經放上Instagram再轉發往Facebook及Twitter等,而因此也衍生了很多不同的拍照程式,例如Instaplace、InstaFood等,好讓用家用最短時間便把照片塞滿資訊,然後放上網,分秒必爭。
早期推出備受冷落的Google+,在多年整合後,似乎有回勇之勢,需知世上有超過一半的智能手機是用Google Android O/S ,大部分人又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加上Gmail、Google Drive及一大堆Google Apps,其實Google+ 一早已經在我們左右,雖然在社交媒體上,Google+看似輸給了Facebook一大截,但這匹黑馬卻不能小覷。

爭取「最後一米」
談到智能手機,似乎已經成了手機的主流,就算你沒有Facebook 或微博帳戶,但是沒有WhatsApp、LINE或WeChat,有些時候連朋友也會失去聯絡,因為除了不用短訊收費外,群組通訊也是「小圈子」互通消息的最好方法。而有調查指出,用戶有七成時間是使用手機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和留言,以前在寬頻要增加用戶的年代,如何爭取入屋的我們會叫作「最後一里方案」,即Last Mile Solution,在4G高速上網年代,最後一里已經不是最大問題,如何爭取「最後一米」將資訊送到用戶手上,又或是將資訊放在你家中或手上最多的屏幕,即是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及電視,才是所有廣告商及內容供應商最大的宏願。

擴充功能方便懶人
近日筆者在嘗試如何一文多發,或一圖多發,而又不會花太多工夫,如果在電腦用Chrome上網的話,可以嘗試裝一擴充功能,例如《Socialba》,專為筆者般懶人而設,一篇文章、一個網址或一張圖片可以在Facebook發文時,同時放上Google+、LinkedIN、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開心網、QQ空間等等,真是厲害。在手機最簡便就如上文談到用Instagram將相片或影片分發到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Flickr或新浪微博,一樣快捷易用。

全能Facebook神
有人問,上這麼多社交網站有甚麼用?純粹交友?找人訴心事?追女仔?辦活動?俗語有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很多人現在有甚麼難題,不是找父母或朋友求助,除了上網搜尋答案外,最方便就是於Facebook問全能的「Facebook神」。Facebook當然沒有神,指的是一眾在閒情逸致地上網的朋友,逢留言必答,集眾人之力,凡事總會有頭緒吧!當然找人幫忙之餘,也緊記要回饋社會,幫一下其他在網上的「問題朋友」,盡顯守望相助的精神。

交友邀請應三思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你的網上朋友已經超過一千,我想每天見兩個,一年也見不完,如何維繫這些網上感情就由閣下去決定,但如果沒有能力去應付一些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時,交友邀請還是三思而後行。筆者試過不只一次為了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與一些網友爭論,當然也有和一些好朋友爭執過,覺得為這些小事失去朋友非常無謂,但記著絕交在網上太簡單,只要unfriend就可以,但萬萬要三思;有能力的,也嘗試將自己的朋友分一分類,例如醫生、律師、傳媒等,有些時候,難題的答案每每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希望大家可以健康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喜怒哀樂」,但不要過分沉迷,變成「宅男宅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