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網絡中立是否中立?

網絡中立是否中立?

(刊於 AM730 - 20171227)


兩年前由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推動的開放互聯網指令(Open Internet Order),旨在希望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在處理自家的服務和其他公司服務時,在網絡速度和品質上不可以存有差異,在規定下達至網絡中立(Net Neutrality)。但美國政府改朝換代之後,特朗普政府比較偏重商界,早前在美國共和黨佔大多數優勢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五人小組便以3:2撤回了開放互聯網指令,以後美國的互聯網供應商便可以自由決定其他網站服務的速度。


其實多年來不只美國,世界各地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都認為,網絡上兩成的用家佔用了八成頻寬,以往多數是指BT非法下載翻版軟件及影片,但近年來OTT服務大熱,包括了YouTubeFacebookInstagramNetflix等等佔用互聯網供應商頻寬的網站,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正所謂「物極必反」,今次FCC的決定正好為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打了一場勝仗,預期大家在未來的日子,使用這些OTT服務時,未必會一如以往般暢順,收費服務(例如Netflix)亦可能需要調整費用。不過GoogleFacebookMicrosoftNetflix這些科技巨人已經聲言會上訴,且看看最後判決如何。到底網絡中立規定是否中立,有時真是見仁見智。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社交媒體會否摧毁世界?

社交媒體會否摧毁世界?

(刊於 AM730 - 20171220)


201412月中,即佔領中環清場後不久,我曾經在《am730》這個專欄寫了一篇《網絡社會的兩極化》的文章,嘗試解釋社交媒體如何令社會聲音兩極化,甚至撕裂整個社會,但當時社會氣氛仍然緊張,我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在意,社交媒體在社會運動發揮甚麼效果,同時帶來甚麼副作用。

時隔3年,Facebook其中一位前副總裁帕里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在一場史丹福大學演講上表示,對自己聯合創辦Facebook,令社會撕裂,感到很內疚,他認為這股巨大的網絡力量正改變社會,甚至摧毀世界。他所指的不只是Facebook,而是所有發布在社交媒體的假新聞及不同網絡推銷手法,令社會變得紛亂不堪。他說沒有良方妙法去解決目前的問題,唯有自己避免使用社交媒體,也禁止自己的子女使用。

不是想說甚麼「英雄所見略同」,但上述現象早幾年前已經逐漸出現。尤其世界各地進行不同的社會運動時,情況更加明顯,相信幾年後會更加嚴重。勸喻各位離開社交媒體?我相信大家只會「左耳入,右耳出」,既然無法避免,大家唯有明辨是非,並寄語各位一句:「認真你便輸了」。


(註:不過,後來帕里哈皮蒂亞在自己的Facebook說要收回自己的言論,說自己仍然愛Facebook,到底是良心發現,還是有外來壓力,就無從稽考了。)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是否需要監管虛擬貨幣?

香港是否需要監管虛擬貨幣?

(刊於 AM730 - 20171219)


除早前勒索軟件WannaCry收取比特幣作為贖金外,近期香港亦有多宗詐騙及勒索案,騙徒要求收取比特幣作為贖金,情況似乎愈來愈嚴重。由於比特幣的本質,就是難以追蹤交易源頭,所以除一般投資及炒賣外,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一向是犯罪分子用來交易的其中一種方法,例如販賣毒品和軍火等等。近期或因為虛擬貨幣價格上漲,加上媒體報道,而且利用電腦及手機平台買賣虛擬貨幣變得方便,因此吸引不法分子利用虛擬貨幣進行不法交易。

由於虛擬貨幣的本質,令它難以監管,所以我經常說需要監管相關交易平台。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種類繁多,甚至有很多平台不在香港境內,當然無法監管;但亦有部分設於香港境內,倘若香港政府願意正視,也可以立法監管。不過,大前提是,政府首先需要確定虛擬貨幣的地位,才可以進行監管,我相信這是香港政府及金管局,一直說要監管虛擬貨幣,卻只聞樓梯響,未有實際行動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人認為,虛擬貨幣像互聯網一樣難以監管,但倘若香港有合法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政府便可以要求交易平台繳付保證金,市民可以選擇受監管的平台交易。假如受監管的平台一旦發生事故,例如虛擬貨幣被盜,甚至整個平台倒閉,保證金制度便可以向受害者作出一定的賠償,情況就像去年發出的儲值支付工具牌照(SVF)一樣,亦需要繳付保證金作擔保。當然,如要選擇利用海外交易平台,除非用戶非常清楚了解平台背景,否則就像境外投資一樣,所有風險由自己承擔。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無人駕駛電動賽車

無人駕駛電動賽車

(刊於 AM730 - 20171213)


一連兩天的Formula E於上周末在香港中環海濱舉行,累積上一年的經驗,今年的秩序看來好得多,可惜賽道仍然非常短,畢竟是先天性問題,不知道日後能否解決。香港能夠舉辦電動方程式賽車,始終是多了一件城中盛事,看香港市民及遊客的反應,就知道是值得鼓勵舉辦的。

不過,今年除賽事編排有所不同外,還加插一項無人駕駛電動車DevBot的示範,這項示範去年因為種種技術故障而取消,今年終於可以成功表演。這輛無人駕駛電動跑車DevBot由一位外籍「女車手」駕駛,由於是無人駕駛,所以這位「女車手」全程都是雙手舉高,握着車頂的手柄,完成示範。雖然DevBot跑圈速度不及其他電動方程式快,但大家看着還是觸目驚心,非常佩服這位「女車手」的勇氣。


外地其實有舉辦無人駕駛的電動賽車比賽Roborace,今年2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電動車比賽,其中一個環節便是兩部無人駕駛的電動跑車作賽,賽事中一部無人駕駛電動跑車成功避過一頭意外進入賽道的小狗,另一部卻撞向彎角。希望明年在香港舉行的電動方程式賽車,可以親身見到無人駕駛的電動賽車比賽進行,看看究竟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到底發展到甚麼階段。

#MeToo打破沉默者

#MeToo打破沉默者

(刊於 AM730 - 20171212)


大家都喜愛於社交平台上載相片或短片,與大家分享快樂一刻,有時也可以吐吐苦水,宣洩一下情緒,其實並無不妥。當然在互動的世界,除了有人認同,同樣也會有人提出質疑,見怪不怪,網絡世界人人也是KOL,大家都會發表一番「偉論」,如果無傷大雅,通常都只會說說便算了。

但當一個年輕少女,拿着一張寫著#MeToo的白紙,細說自己被性侵犯,我相信是非常、非常的難堪,同時需要很大的勇氣。其實大家應該允以同情及支持,偏偏這個世界有很多「道德判官」,質疑她的動機,反問她為甚麼不去報警;甚至有專欄作家看似嬉笑怒罵地說自己小時候,也曾被老師摸面性侵犯,硬要將歪理說成真理,何解?一位女士(當然也可以是男士)被性侵犯,絕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選擇在網上說出來,就是要呼籲其他人當受到性侵犯時,要勇敢站出來指證侵害者。難道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不懂?


#MeToo浪潮發起人物The Silence Breaker「打破沉默者」獲選為美國《時代周刊》本年度風雲人物,總編輯Edward Felsenthal表示今次是他們數十年以來見過最快的社會轉變,這是因為有幾百位女士及男士,鼓起勇氣,講述自己被性侵犯的經過。一石激起千重浪,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讓社會以後更加關注性侵犯的問題。也希望有識之士,要憑着良知說話,而不是為了呃Like,無所不用其極,本人不敢苟同,亦不齒為伍。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SQ5是如何煉成的

SQ5是如何煉成的

(刊於 AM730 - 20171206)


8月才試駕完新Q5,當時覺得2.0 TFSI引擎,擁有252匹馬力加Quatrro恆久四驅系統,快跑已經游刃有餘。早前再獲Audi邀請試駕SQ5,心想除馬力加大之外,還有甚麼分別?SQ5的心臟是一台2,995cc V6 FSI Turbo引擎,馬力354hp(5,4006,400rpm),扭力為500Nm(1,3704,500rpm),由0100km/h5.4秒,不是超級跑車速度,但354匹馬力推動一部中型SUV,一踩油馬力洶湧而來,推背的感覺,跟開跑車是兩回事。

SQ5設備豪華,車廂非常安靜,但高速行車時傳來V6引擎的聲音,很久沒有享受過,試車的時候有大部分時間,我都是關上音響,靜靜地聆聽這一套「V6交響樂」,愛車之人應該會有共鳴。在金鐘開往數碼港,沿士美菲路大斜路踩油直上,完全不費吹灰之力,是意料中事。其實駕駛SQ5時,看到旁邊的車主看着這墨綠色的SUV,那種氣勢已經是與眾不同。


早前奧迪香港推出全新升級服務「Audi on demand」流動租駕體驗服務,可以透過網上預訂及多個取車點,為駕駛者提供靈活彈性的服務,而且還有一系列奧迪獨家型號供選擇,租賃期由1小時至28日不等,更包含無限燃油及哩數、清潔、保險、24小時路面緊急支援及客戶服務,確保各車主享受無憂旅程。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共享汽車的一線曙光

共享汽車的一線曙光

(刊於 AM730 - 2017125)


共享汽車引入香港已三年多,可惜種種原因,仍然未能合法經營,其實除Uber外,內地企業「滴滴出行」亦希望於香港推出類似服務,所以共享汽車的問題已經不只是Uber的問題。消委會上周發新聞稿指,的士服務質素是消費者長期關注的問題,去年本地交通投訴個案中,涉及的士的投訴佔46.6%,但的士只佔本地交通乘客人次約7.4%,的士服務質素參差,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競爭對手,所以消委會建議循序漸進開放有關市場,引入網約私家車服務,回應社會需求。

消委會今次聰明地將本港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市場分為3類,包括有站頭市場、街道截車市場及預約市場等。各個大市場存在互相競爭,如能有效監管,便可改善服務質素,甚至改變消費者行為習慣。消委會亦建議政府,利用現在由運輸署發出的1,500個私家服務出租汽車許可證為起點,容許網約車加入服務,並以發牌制度分別規管網約車的平台、車輛及司機。


其實我非常贊成除的士服務質素要改善外,網約車亦要受監管,保障消費者權益。今次消委會行出這一步,對香港共享汽車的未來非常重要,希望政府能積極回應,不要令非常有潛質的經濟體,因種種官僚架構制度,導致最終無法引入香港,窒礙科技及經濟的發展。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壽終正寢?

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壽終正寢?

(刊於 AM730 - 20171129)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自2012年開始,展開為中小學生提供廉價上網及電腦服務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自2012年開始,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有機上網」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分別向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上網及電腦設施,協助他們上網學習,以減低數碼鴻溝對學習質素的影響。計劃已經推展5年,預計明年結束。計劃最初希望令更加多家庭及小朋友上網學習,彌補「數碼鴻溝」的障礙,但如今計劃即將結束,政府是否有甚麼方案進一步改善相關問題?

過去幾年,香港政府不斷大力催谷香港科技產業,好讓香港有能力與鄰近國家競爭,但除基本設施問題外,另一個核心問題是資訊科技教育的不足,可能香港學生及家長較現實,如果香港的科技發展裹足不前,希望投身科技事業的畢業生便可能看不見將來的前途,自然「理性地」棄選修讀資訊科技項目,造成科技人才供應不足。如果政府要大力催谷香港資訊科技業,就要從中小學的教育做起,近年教育局亦大力催谷把STEM加入學校課程內,卻變相加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壓力,由於家中電腦設施不足,自然百上加斤。

「上網學習支援計劃」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帶頭推動,但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決定,因為實際情況是,當執行機構希望接觸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時,卻遇上一些私隱難題,便是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現在隸屬創新及科技局)不能透露哪些小朋友是屬於低收入家庭(家庭收入資料由社會福利署及教育局擁有),於是執行機構唯有發信通知這些家庭,希望他們自願通知執行機構相關家庭收入狀況,令計劃執行事倍功半。


如果日後「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或類似計劃要再次啟動的話,應由教育局推行,創科局及社會福利署可以提供其他支援,今屆政府經常強調要跨部門合作,我想「上網學習支援計劃2.0」便是一個好開始!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亞視永恆

亞視永恆

(刊於 AM730 - 20171128)


上周又再傳出,亞洲電視將會復活,由資深傳媒工作者吳雨領軍,聘請約100名員工,大部分來自英皇娛樂、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的前員工,並以OTT形式廣播,有望在明年啟播,但現在亞洲電視沒有免費電視廣播牌照,單靠OTT可以生存嗎?

大家不妨參考無綫電視在早前的2018節目巡禮中,指出除優化5條免費電視頻道外,亦創建myTV SuperTVB AnywhereOTT頻道,再配合網上社交娛樂平台big big channel及其他社交媒體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及微博等,總訂閱人數超過1,000萬,而總影片觀看人次超過5,200萬。本地收視率,相信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一環。

現在全球各地190個國家都可以收看Netflix,截至今年10月,全球已有超過1億用戶,Netflix的成功令全球不論電視台或大企業(包括FacebookYouTube甚至Apple)也醒覺,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OTT網上電視平台,只要有自己製作的節目,在Content is king的大原則下,不愁沒有觀眾。

亞洲電視復活會否成功,除了要製作有質素的節目,本身還需要一些以往製作的節目,可以放在影片庫內供觀眾欣賞。OTT廣播範圍可以由香港拓展至中國及亞洲,然後推進至全世界。在外地加建網絡的費用,遠比要開一個電視台的成本低,節目觀眾是全球華人,單是這一點已經令亞視復活走近一步。


現在HKTV要再次製作電視節目及廣播,免費電視牌照一定不會再是首選,既然OTT是一個大趨勢,我相信通訊事務管理局要認真想一想,免費電視牌照在市場的定位、牌照費用及監管問題,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混合實境科技

混合實境科技

(刊於 AM730 - 20171122)


這幾年科技界不斷推動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表表者有Facebook OculusHTC ViveSamsung Gear VR等,另一端亦有其他公司在研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例如Google Project Tango。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模擬立體空間的虛擬世界,令使用者可以親歷其境體驗各種研究和觀察。擴增實境是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加上精密計算,讓虛擬世界的東西與現實世界的場景結合並進行互動。

不過,近年亦有公司將兩種技術合而為一,推出混合實境技術,即是將真實和虛擬的世界結合,創造新的環境,在真實的世界展示和設計虛擬的物件,更可以和虛擬的環境互動。Google Glass便是一個例子,但計劃目前暫停並在修正中。去年Microsoft也公布Hololens,但似乎停留在開發者層面應用。

上周,Acer在香港首次展示Windows 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頭戴裝置,內置兩組解像度1,440x1,4402.89吋顯示器,重量僅440克,運用6個自由度(6DoF)Spatial Audio,利用由內而外追蹤功能,毋須在室內加上感應器,便可以在任何環境中享受全新的實境體驗。用家更可以選擇超過20,000Windows應用程式,例如旅遊、運動、文化、現場演唱會、時間旅遊及包括《Minecraft》虛擬遊戲,隨時擁有自我空間。


當擴增實境技術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在電影《Ironman》中看到Tony Stark於實驗室中和AI系統J.A.R.V.I.S在虛擬空間設計機械人的情景,相信很快便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了。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依然故我

依然故我

(刊於 AM730 - 20171121)


上周有越南的防毒軟件及系統保安公司,在網上發布短片,聲稱可以破解Face ID系統,只需利用150美金成本製造的3D面具,便可以成功令iPhone XFace ID解鎖,材料包括塑膠、矽膠及利用化妝技術,再混合紙條製造的3D打印面具,再加上2D打印的眼睛,便可以騙過iPhone XFace ID。雖然有保安專家質疑整個測試的可信性,而Face ID亦可以利用AI學習改善辨識面容的準確度,但已經為Face ID的保安敲響警鐘。

iPhone X利用Face ID解鎖是世界首創,但不像三星Note 8S8一樣,除了虹膜辨識外,仍然讓用家選用指紋、面形或密碼解鎖,Apple這樣做其實是孤注一擲。大家當然明白Touch ID利用指紋科技識別,可靠性其實比Face ID低,但如果Touch ID安全性出現問題,便只能用密碼解鎖,非常不方便。

其實Apple孤注一擲的決定經常出現,首先Apple是第一間公司在iPhone 5採用NanoSIM技術,最終帶動手機業界全面轉用NanoSIM。第二樣創舉是於iPhone 7取消3.5mm耳機插座,強制改用Lightning制式的數碼耳機(或採用轉換插頭),這個舉動令很多用家覺得非常不便,當然Apple是依然故我,堅持下去。另外,在新一代的MacBook亦取消所有連接埠及電源插座,只剩下一個USB Type-C作為供電及接駁其他電腦配對,雖然令電腦的設計更完美,但惹來很多用家的批評。


究竟設計美學與實際用途是否有一個準則,這個很難評論,但作為消費電子產品,我覺得安全與操作方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產品的成功,不只依靠生產商的創意,用戶的意見及支持同樣重要,如何取得平衡,確是一門學問。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智慧城市環球指數

智慧城市環球指數

(刊於 AM730 - 20171115)


香港經常被指科技落後,住在香港太久的人被溫水煮了多年,未必感覺得到,除非你經常到外地旅遊公幹才會察覺。政府近年投放約10億元改善香港的技術及發展智慧城市,是否有幫助?上周剛巧發表兩個環球指數,都與智慧城市有關,可以讓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瑞典公司EasyPark調查了500個國際城市,訪問了兩萬位與科技及城市規劃有關的傳媒工作人員,發表2017年智慧城市指標,首5名的分別是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士蘇黎世及美國波士頓,香港總排名為68。香港不論在共享汽車服務和市民參與城市管治的投入度,都很低分,連以往名列前茅的智能手機滲透率及生活水平等,也不再突出。

無獨有偶,Telstra亦委託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全球研究報告,評估各城市企業管理人員對其城市環境,如何幫助企業實行數碼化轉型的信心指數。報告結果顯示,印度班加羅爾在五大類別中均位居榜首,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有7個城市來自發展中的亞洲國家。香港的整體企業信心排名第37位,我們無論在創新及創業精神、人才與技能、新科技發展以至ICT通訊科技架構等,排名都非常落後。


我不想去評估這些報告是否準確,還是有甚麼偏差,但如果同時間派發兩份成績表,而香港的成績都是落後於大市的話,政府是否應該要去評估一下,到底這幾年(可能已經太遲)投入創科及智慧城市的投資是否有回報?還是「睇錯醫生食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