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失敗的教訓
(刊於 AM730 - 2017年9月12日)
香港的數碼聲音廣播走到最後,連香港電台的數碼聲音廣播電台亦於本月初正式結束。回顧過去,香港的數碼聲音廣播自2004年開始進行測試,標榜着多項優點,包括:一、單一頻道足以覆蓋全港,不需要微調頻率,適合駕駛人士收聽;二、徹底解決模擬網絡(AM及FM)被干擾的問題;三、數碼廣播音質可媲美CD質素,還提供多聲道環迴立體聲廣播;四、提供即時的金融價格、天氣情況和交通等文字資訊;五、數碼廣播提供比模擬廣播更多的頻道。
2011年開始,香港數碼(DBC)、新城電台及鳳凰優悅分別推出數碼廣播服務,而發射設施則在2012年初陸續啟用,但僅相隔3年,3間數碼電台分別在2015年底至2016年開始陸續申請交還其聲音廣播牌照。今年3月,香港政府決定停止香港的數碼聲音廣播服務,而香港電台亦於本月3日午夜後停止數碼聲音廣播,到底政策失敗原因何在?
相信大家或以為香港一般電台的經營模式只是靠廣告收入,假如大家有看過電台的廣告收費表後,便會知道單靠廣告收入絕對不能經營一間電台,更遑論是數碼電台。因為數碼電台初期的投入成本更高,不少電台會舉辦演唱會或財經論壇等來增加收入。問題是,一個電台的收入仍依靠聽眾數量,偏偏數碼電台在香港的配套非常不足,政府支援極少。就舉一例,香港目前為止仍未有太多進口汽車的音響能夠接收數碼聲音廣播,政府沒有強制要求進口商配合措施,便是政策的其中一個敗筆。
另外,政府在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時,沒有一個終止模擬聲音廣播的確切日期,當大家仍有選擇的情況下,即使數碼聲音廣播音質更佳亦只會淪為雞肋;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大家可以透過手機享受不同娛樂,正因如此,為何還要投資在數碼收音機身上?
總括而言,不只是香港政府推行政策時配套不足,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也是導致數碼聲音死亡的原因之一。其實初代的數碼聲音廣播早在1995年已經在歐洲推出,並且由英國的國家電台BBC進行測試及推行,相反香港相隔17年後,才利用商業營運的電台作數碼聲音廣播,相信香港數碼聲音廣播的死亡原因已不用多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