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社交媒體背後的危機
(刊於 AM730 - 2018年3月27日)
上周英國電視頻道Channel 4披露了一宗偵查新聞,關於一間在美國及英國均設有辦公室的數據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如何透過一位劍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科根開發的心理測驗程式,在網上收集用戶個人資訊,甚至套取使用者朋友的資料,最終擷取逾5,000萬個Facebook用戶的資料。根據Cambridge
Analytica CEO Alexander Nix的說法,其實最終可以涉及2.3億人,幾乎等於美國所有成年人的人口數目,也是適齡投票的選民。
更可怕的是,當有了這幾千萬人的數據後,通過大數據分析,便可以了解大部分人的不同喜好,從而向某些特定人士推銷不同產品,類似目標市場營銷,這當然包括政治人物,至於在推銷過程中,如何「加鹽加醋」,或者在選舉中打心理戰,甚至抹黑,當然就是各施各法。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與英國脫歐公投(Brexit)、肯尼亞大選及2016年美國大選有關,但該公司已經否認部分指控,Alexander Nix亦已被停職。
相信很多人想知道有甚麼方法防止自己的資料被不法分子濫用,悲觀地說,暫時是很難避免,除非「斬腳趾避沙蟲」,完全不使用任何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否則很難避免以上同類的情況再次發生。當然今次事件的主角Facebook,在商業營運上,他們需要利用更多方法,例如在分析大數據的同時,必須更有效地保障用戶私隱,用戶才會安心地使用社交媒體與別人溝通。Facebook教主Mark Zuckerberg已經出來認錯,並承諾會糾正錯誤,挽回用戶信心,且看Facebook教主能否力挽狂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