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醫療保障
(刊於 AM730 - 2018年9月5日)
上周因為身體的小毛病,到浸信會醫院做了一個小手術,並在醫院度過一個晚上。屈指一算,上一次在這間醫院度過一周已是廿多年前,當時一些大型國際保險公司才剛推出醫療保險,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我當時簽了一份自購的醫療保險,3個月後便因病入院,當然保費賠償了醫療費用。上周做完小手術,麻醉藥還未退,人未清醒,便被送回病房,跟著睡了一整個晚上。第二天出院時,用信用卡支付醫療費用,並在保費申報表蓋了幾個印便走,我想醫療保險大概足夠支付大部分的費用吧,但我只是幸運的一群「打工仔」。
為何說幸運?因為現時醫療保險在香港並不是強制性,所以很多人生病時唯有到公立醫院求診,小病等不到就吃成藥,那大病呢?大病到公立醫院求診到底要等多久才有適當治療,無人知曉,就算等到,有些病症例如癌症,若要得到適當的治療,可能還要自費,不然就只有使用傳統的方法治療,效果如何當然因人而異。
很多人都羨慕外地的醫療保障制度,認為比香港好100倍。香港醫護人員不足是事實,同樣地社會保障不足也是事實,除因為政府不敢大刀闊斧地落實這些保障制度外,稅務收入又是另外一個原因。簡單地說,如果香港的醫療及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超英趕美,但大家需要將收入的四成,甚至一半用來繳付入息稅項,你會願意嗎?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無奈的問題,所以我在此祝各位身體健康,百病不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