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書展後感

書展後感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30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9331

一年一度書展上周又曲終人散,見到身邊許好作者好友都出了書,筆者不禁都在想,大大話話已經寫了過千篇文章,是時候出書了嗎?驟見新聞王子柳爺(柳俊江)上周在報紙文章提到,如果他出書的話,肯定不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又牙癢癢的問財經界猛人青姐(胡孟青)今年有無出書,青姐用心良苦的留言說,每天寫稿已經非常煩惱,也很抗拒將舊稿件「打包」結集成書,出版社找她也不敢接電話,這一點筆者也有同感,因為財經跟科技很類似,文章很多時也是即日鮮,過了幾個月再看可能已經乏而無味,甚至有些資料已經變過時,所以有時間也不能預先寫兩篇「儲稿」。聽過兩位猛人的肺腑之言,筆者妙想天開的熱情已經退卻大半,獻醜倒不如藏拙了。
見到有文化界前輩批評,越來越多網絡作家也出實體書,但可能文筆、鋪排未及水準,出了書也未必暢銷,其實網絡作家的文章雖然在網上免費任閱,但臥虎藏龍的一定大有人在,問題是,如果網絡作家出電子書,因為成本低,應該可以一試,但出實體書的話,成本大增,書的銷量就自然變成無形壓力,這是「踩過界」要先計算的成本。不過老實說,今年在書展感覺到,電子書的潮流,在香港是否正在冷卻中?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失去主場

失去主場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29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9113

上星期六,蔡東豪先生突然於主場新聞網頁,宣布即日結束主場新聞,原因是:我恐懼:「由於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帳,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我錯判:「主場新聞小本經營,但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我愧疚:「對於兩年來努力拼搏的同事,我很內疚,因為大家年中無休,義無反顧地用行動來支持主場新聞的信念。」(節錄主場新聞網頁原文)
有幸曾經成為主場新聞的博客,這一刻,心情非常難過,憎恨自己因為懶惰,只寫過幾篇博文,沒有好好珍惜這個平台,現在失去了,一切只待成追憶。主場新聞的消失,實在是香港人的損失。可惜在網上見盡很多風涼話,說主場無廣告無收入無眼光無後台,以及一大堆陰謀論;有朝一日,當大家發現香港的媒體只剩下「維穩媒體」,到時才來悲哀、後悔,已經太遲!
今年初,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曾經頒發過傳媒轉型大獎給主場新聞及蔡東豪先生,表揚他們作為新媒體,對推動整個行業作出的貢獻,但主場新聞突然結束,坦白說,我直至現在仍然接受不來。但各位主場朋友,請不要氣餒,香港人的主場仍然會遍地開花,他日江湖再見,後會有期!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Uber襲港

Uber襲港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23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8077

顛覆全球計程車及載客車服務的Uber,原來在6月已經靜悄悄地在香港試業,而上星期正式在香港推出服務。筆者應邀出席其發布會,會中跟Uber的創辦人暨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閒談了一會,Travis全沒有架子,很難想像他擁有的這間現時市場估值已經超過182億美元的公司。Uber在2010年於三藩市創辦,至今已經在全世界超過一百個城市推出服務,包括北京、上海及香港等。其實Uber是一個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用戶只要在手機程式上按鍵,最近距離的Uber司機便會收到訂單,以及客戶要求上車地點及訂車訊息,再用GPS計算距離及車費。
Uber本身的運作模式很富彈性,一般國家沒有太多交通牌照限制,便會建立自己的車隊,但如果有牌照限制的地方,例如北京或香港,便會選擇與有執業牌照的車隊或司機合作。Uber在香港收取的車資大概是一般計程車收費的兩倍以上,應該是主攻中高檔市場,但外國很多計程車司機及公司皆視Uber為洪水猛獸,甚至發起汽車慢駛抗議;但也有計程車公司選擇與Uber合作,反正都是希望多做一宗生意。在香港,法律上Uber是否在灰色地帶遊走,筆者不是法律專家,沒有肯定的答案,但這門生意的創意無限 (例如何以訂Uber雪糕),也看準了市場需要,值得各位創業人士參考及借鏡。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電動車的未來

電動車的未來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22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7878

早前有幸獲香港寶馬汽車的邀請,測試全新的BMW i3全電動車,這是筆者首次測試通訊及科技產品以外的產品,心情興奮之極。雖然擁有廿多年駕駛經驗,早前也開過混能引擎汽車,但要測試電動車,心情還是戰戰兢兢。第一次看到i3,只是當作一般小型汽車看待,但一看規格,馬力達170匹,0至100km 只需7.2秒,已經跟很多小型跑車看齊。而最高扭力輸出是250Nm,但是在甚麼轉數才有如此扭力?原來電動引擎一啟動便已經有如此扭力,難怪在公路上測試i3,加速感根本就是一台小型跑車,車身小巧加上操控性能一流,轉向非常準繩,駕駛感更是超一般,但要習慣純電動引擎在慢車時,收油後便會很快停下來,不過開了一會已經沒有甚麼陌生的駕駛感覺。
i3車身看來比BMW 1系還要短,但因為電動引擎體積較小,加上SUV般的座位,駕駛艙異常寬敞,後座也可以給兩個成人正常地坐下,算是不俗。不要以為i3是小型車,車廂內的設備其實應有盡有,GPS、泊車感應連自動泊車系統,已經是標準的配備。這次測試,令筆者對電動車的感覺來一次徹底的改寫,下次在路上見到電動車,也不會「小覷」它們。希望車用充電裝置能更快於各大屋苑及停車場普及,大家下次換車便多一個選擇,為環保出一分力。



沒有死氣的未來

沒有死氣的未來 

汽車工業近年在不斷地革新,以往只有氣油車及油渣車,近十年很多車廠都在研發混能引擎,除了省油外,廢氣排放量亦可以減少,達到環保的效果。近日歐洲、美國甚至中國,也在積極研究用純電能發動的電動車,以做到真正的零(二氧化碳)排放,當然也要考慮電能是如何產生出來,才算得上是百份百零排放。


 
近日筆者率先測試了全新的BMW i3印象中覺得這種電動小車只是用來代步,不會有甚麼駕駛樂趣,但看着i3的規格表,這麼小的車子,已經有170匹馬力,0100km/h 只需7.2秒, 0-60km/h只需4秒,而扭力在一開始已經有250Nm,對,是一開始,即是由零轉開始,一踩油門,已經有小型跑車的衝刺力,絶不能小窺。
 
坐上駕駛席,感覺非常寬敞,因為是用SUV佈局,加上電動引擎體積較為小巧,令車廂的空間感倍增,2+2的設計後座能正常地容納兩位成年人,應該不會成為「趕絶外母型」的房車。車內的裝設以實用為主,但因為是電動車的緣故,錶板的顯示也非常新穎,新車主應該可以玩上幾天。車身雖然小巧,但因為用了對開式車門,所以後座乘客下車也不會太困難,而行李廂的空間跟一般小型房車類同,算是不過不失。




筆者開了二十年車,不過被邀請試車還是首次。在寶馬土瓜灣服務中心取了車,打道往觀塘繞道快跑一轉,再經將軍澳駛去大清水,全程加速有力,配合只有1,195kg的碳纖維複合物料車身,轉向異常準繩,車身雖然較高,但車廠刻意將電池放在底盤中央,令重心降低了,行車穩定性便大大提升,在大清水跑下山,車身亦四平八穩,完全不像一部小型汽車。
 

總體來說,筆者從來沒有對是次試車在性能上有甚麼期望,但BMW i3的表現卻是令人喜出望外,最遺憾的是,居住的屋苑停車場沒有汽車充電站,i3就無用武之地。但希望各位車主或準車主,買車的時候,會多考慮混能汽車或電能汽車,為了保護地球氣候,為了環保,為了下一代,大家也要多出一分力。
 
 
寶馬 i3官方YouTube短片: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OTT的世界

OTT的世界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16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6951

多謝王維基先生及HKTV,令大家早前認識了三個英文生字 OTT(Over The Top),意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的各種應用服務,但服務供應商本身卻不是你所用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或流動通訊商。OTT服務其實範圍非常大,例如YouTube、Skype、WhatsApp、WeChat、Line、AppStore、互聯網電視(Hulu、Netflix、MyTV、CNTV、百視通),隨便也能數出一千幾百個例子。
本來互聯網供應商或流動通訊商,都是「安分守己」地賺取客戶的幾百元月費,提供數據服務,但令他們牙癢癢的是,這些OTT供應商,卻利用他們提供的數據服務,賺取了豐厚的服務或廣告費用。例如在世界盃期間,大家除了在電視觀看直播之外,當然也有很多人在互聯網上收看,網上電視其實吃掉了很多互聯網的數據流量,但廣告費卻大部分只是OTT供應商的囊中物,互聯網供應商或流動通訊商卻未必能分到多少。中移動今年4月公布首季業績,純利下跌了9.4%,矛頭直指OTT服務,光是SMS的收入也流失了不少,大家試想想上一次是何時發SMS,便可知OTT服務的威脅有多大。所以近日有流動通訊商更改數據收費模式,某程度上可能是回應這種現象,試圖令每戶平均收入(ARPU)回升,在商言商是無可厚非,要是客戶不滿意,除了調整自己的使用習慣之外,也可以另覓供應商,抗衡通脹。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妖言惑眾

妖言惑眾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15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6717

近日網上傳言滿天飛,被「借用」大名的包括有名作家李純恩、中大校長沈祖堯、呂明才小學校長等,這些流言滿布了WhatsApp、Wechat、Line群組,當然也浮現於各大小社交媒體上。網上流言最可怕的地方是,大家看過之後,不理真假,便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加上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不消一天便可以環繞地球一周,破壞力是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要分辨網上謠言真假,除了追問來源之外,也可以到網上仔細地搜尋一下,很快便知真偽。早前網上有一首「李白的唐詩」,首八字竟組成了「二零一四,巴西慘敗」,但其實只要上網一查,便知根本沒有該首唐詩,而網上信以為真的卻大有人在。
但最可怕的是,經常有社會賢達、甚至是聖賢之士,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胡言亂語,小則對弱勢社群冷嘲熱諷,大則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身處亂世中,看到如斯景象,難免感到氣結。各位現在需要以更加清醒的頭腦,去分辨眼前的是是非非。筆者大多數只會分享一些有公信力的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所刊載的新聞或文章,因為傳媒人在刊登任何新聞前,大多會多番求證,可信性自然高一線,但也會偶有失手(如錯報江澤民死訊),大家唯有多加參考其他媒體,力求真相。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創新及科技局放暑假

創新及科技局放暑假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09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5622

隨著財委會亂局、七一遊行後政治更加紛亂,創新及科技局要在暑假前完成審批,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筆者一直支持建立創科局,宏觀地是希望能將香港的競爭力,提升至另一層次,可惜還是要一等再等。讀者不要誤會,在下並不是認為,為了設立創科局,便可以置政局紛亂、民主倒退於腦後,這些前設當然絕不能妥協,只是眼看香港近幾年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亞洲的競爭對手,不勝欷歔。有人認為議員拉布壞了大事,但財委會主席有議事規則不依,才是始作俑者。
03年沙士後,自由行對當時的香港來說,是一份大禮物,可惜沒有在適當的時候調控,就如飲紅酒一樣,一日飲一小杯對身體有益,但一日飲一兩支而令到身體出毛病要醫治就「手尾長」。有了自由行,經濟好轉,香港便變得不思進取,就算要靠旅遊業也不能光是購物,香港近年除了迪士尼、海洋公園、昂坪360之外,還有甚麼新的大型景點落成過?要是遊客有多些景點,自然不會只是迫到街上去購物,加上及早調控旅客數目,便不會吃壞了肚皮。反觀新加坡自強不息,近年到過的朋友,也說當地基建及旅遊景點不斷更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看來香港還是要先解決了六百八十九個問題,才能再邁步向前。
另外,昨日刊出的《4K世界盃》內提及與千多名觀眾一同觀看一百多吋4K LED屏幕大電視,實為六百多吋,手民之誤,特此更正。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4K世界盃

4K世界盃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08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5360

上星期獲TVB邀請觀看世界盃八強大戰之法國對德國,筆者鍾情的英格蘭早已經出局,唯有寄望毗鄰的法國要爭氣,卻又覺得德國實力比法國更勝一籌。當然最後結果如何大家也已經知道,法國始終技不如人,而德國入球後便採取穩守突擊戰略,後防固若金湯,法國便敗北而回。當晚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與千多名觀眾一同觀看一百多吋4K LED屏幕大電視,除了畫面細緻如看電影一樣之外,現場音響連傳球的聲音也清晰可聽,跟這麼多人一起看、一起喝彩,感覺真是非一般。
4K電視其實已經開售了一段日子,但因為4K的片源有限,並未太普及;而四十吋以下的4K電視,如果不是觀看4K影片,一般Full HD電視已經綽綽有餘。用一百吋4K電視看4K影片當然一流,但在香港除非是超級豪宅,否則要在家安放100吋電視簡直是作白日夢。據聞香港已經有收費電視供應商在測試用寬頻去傳送4K節目,希望盡快可推出市場;但無線廣播4K節目可能要等到模擬廣播電視正式停止運作,騰出頻譜來,才能有機會作4K廣播,觀眾可能還要耐心等待一段日子。筆者在2013年的CES曾經看過NHK與Sharp合作推出的8K電視,電視畫面在85吋屏幕就算近距離觀看也如油畫一般,但不知何年何月才會普及?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等待黎明

等待黎明

(刋於 AM730 - 2014年07月02日)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4505

今年6月,應該是香港開埠以來,最黑暗的一個月,國務院白皮書重新演繹一國兩制、電子公投被國家級黑客日以繼夜的攻擊、新界東北撥款在財委會被武力地通過,這一切一切,看在眼內,痛在心裏。以往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立法會監察政府,但這個制度的平衡似乎已經全面失效,現時香港的民主程度,好像時光倒流七十年般,腐爛不堪,慘不忍睹。
香港人自從八九民運,及03年反對廿三條立法後,上街和平地遊行示威已經是習以為常,以往政府也許會聽取民意,在政策上略作調整;但現屆政府可能認為一般市民都是「說了就算、行了就罷」,幾十萬人公投、上街,也可以無動於衷,我們這些蟻民是否就束手無策?
連一些敢於說出真相,站在市民一邊的媒體,也被建制打壓著,再看看網上的五毛黨,及實體的愛字頭,令人覺得是非黑白被顛倒;再加上民間網上調查也被猛烈轟炸,以圖滅聲,我們到底活在一個怎麼樣的城市?我們的下一代活在這烏煙瘴氣的城市,還會有希望嗎?
有人選擇移民,就是對執政者消極的說不,但這是否代表剩下來的便要屈服投降?筆者會選擇繼續發聲,多謝《am730》編輯的寬容,也珍惜現在僅有的新聞自由,等待着黎明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