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與關公
(刊於 AM730 - 2018年6月6日)
早前在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自稱是一名公關人員,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出入五星級酒店,嘗盡天下美食,過着上流人士的生活,但放工後就,立即打回原形,就像灰姑娘一樣,甚麼也沒有。這篇文章到底是反映真實情況,還是虛構情節,真是無從稽考。不過,我將該篇文章分享到我的臉書上,結果不只我認識的公關朋友,連很多每天要面對公關人員的媒體朋友也不大認同該篇文章,畢竟我們經常在活動中見到的公關人員,大部分都是「滿場飛」,到處招呼傳媒及客人等,忙得不可開交,甚至當節目進行時,還要時刻保持警覺,很多時候還要站立,又或觀察四周環境,不敢有一刻怠慢,甚至未必一定有時間去進餐,更遑論要「包場」請食飯。不過,大家就當該文章是一種公關FF,應該有很高層次的公關主管可以做得到,無傷大雅想想也好,開心過後,便繼續努力。
另外,我比較反對將友善的公關人員稱為關公,因為一說到關公,自然就會聯想起「關公災難」,甚麼時候公關會變成關公?例如有突發事件或因為公司的高層某些愚蠢的言論,因而引起市民不滿,甚至影響到公司聲譽,就可能會釀成「關公災難」,通常公關人員便會氣急敗壞地處理這些突發事件,面紅耳熱得好像關公一樣。
現時有很多公營機構,「經常性」會出現一些與民心對向的舉動,或者是高層胡亂發言,不但破壞公司的形象,甚至與傳媒對着幹,當然一切後果可能要整個公關團隊負責,所以近年公營機構都會招聘一些以往曾在傳媒任職的記者作為公關人員,希望可以從記者角度化解「關公災難」。誠言,利用傳媒作為公關有一定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是,企業管治及社會責任一定要到位,才不至於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妄想公關人員可以黑白不分,指鹿為馬,雖然人在江湖,但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底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