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大數據時代私隱何價?

大數據時代私隱何價?

(刊於 AM730 - 20181127)

俗語有云「覆水難收」,個人私隱及數碼足印亦一樣。不少市民為了貪一時方便或小便宜,而拱手奉上個人資料,就如潑出去的水,追悔莫及。在大數據及無紙支付年代,個人資料外洩的風險似乎愈來愈大,影響無遠弗屆,日前我邀請私隱專員黃繼兒出席由我和馮巧欣主持的直播節目《創科Double Up》,分享這個貼身課題。

黃繼兒談到自己不時「微服出巡」,到各種公眾推廣和嘉年華等場合觀察收集個人資料的情況,他形容不少機構藉小恩小惠,例如雪糕、朱古力或環保袋,吸引你簽署同意、網上「讚好」及收集電話號碼等資料。他更稱「其實我們現時最應保障的不是身份證號碼,而是電話號碼」,因為手機號碼能追蹤用戶的位置。再者,索取優惠時掃一掃QR code,會否被一併錄取通訊錄或其他手機內容?市民必須提高警覺性及衡量風險。

對於近月多間大機構接連引爆私隱陷阱,更令部分客戶有金錢損失,黃繼兒談到,修訂本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需時,須審視立法原意及原則,並進行法定諮詢程序,歐盟早前生效的《通用數據保障條例》(簡稱GDPR)有參考價值,但香港不能一刀切仿效,倘若修例須配合香港的實際情況。
因此,公署同時致力向企業及公眾推廣合法和適度地收集、使用和儲存個人資料,簡單來說就是宣揚「數據道德」的重要性。公署早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40屆國際資料保障及私隱專員會議上,發布「處理數據的正當性」研究報告,相信是全亞洲首份,長遠希望為本港的機構建立一套保障個人資料的主流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